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图文精华

分享

高州荔枝的十宗"最”

微信图片_20201117044604.jpg
荔枝文化是指人们数千多年来与荔枝这一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既凝结在荔枝之中又游离于荔枝之外、能够被传承的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包括与之有关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与其他水果相比,荔枝文化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其最突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十宗最”。


1、最美丽诱人的水果




王逸于东汉元初年间作的《荔枝赋》,是最早记述荔枝的专篇。文中形容荔枝“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赞颂荔枝“仰叹丽表,俯偿甘味”;唐朝白居易《荔枝图序》写道:“树形团团如帷盖。……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可见荔枝确实娇艳无双、美丽诱人。
     
白居易沉醉在荔枝的美艳上,无法自拔:“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眼睛看得舒服,吃到嘴里更是余香长留。苏东坡把荔枝当饭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台湾抗倭名将丘逢甲自谓“平生嗜荔如嗜色”,说荔枝是“天生尤物本销魂”,“紫琼肤孕碧瑶浆,色味双佳更带香”。连风流皇帝宋徽宗赵佶也放下九五之尊,情不自禁地夸赞荔枝之美:“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2、最鲜美好吃的水果


论口感,荔枝肯定是最好吃的水果。唐朝名相张九龄在《荔枝赋》中,盛赞荔枝是水果中的极品,味道特别甘甜水分又多,百果之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未沾上牙齿仿佛就要消溶,即使是琼浆玉液也比不上它的味道。世间味道有五种,它的甘甜与众不同)。白居易《荔枝诗十八韵》:“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荔枝奇美的味道哪是人间所有?润滑胜过出水的芙蓉,鲜甜超出染霜的蜜桔)。南朝梁代贵胄肖惠开说:“南方之珍,惟荔枝矣。其味绝美。杨梅、卢橘,自可投诸藩溷。”(“南方的珍贵水果只有荔枝,相比之下,完全可以把杨梅、卢橘扔到篱笆之外厕所之中。”)




3、最娇贵的水果


荔枝的味美,还在于她的鲜,她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娇贵的水果,正如它的原始名字:离枝。《荔枝图序》:“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鲜活的美丽如此短暂,让时光把残酷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古至今,为了一尝荔枝的鲜美,人们想尽了一切手段,无外乎减少运输的时间或保存果鲜,争取最短时间将新采摘的荔枝送进食客的嘴里。汉代时即已有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阴险,死者继路。”




4、最浪漫的水果


最家喻户晓的浪漫故事,莫过于一代明君唐明皇经不住荔枝美味的诱惑,为了让自己和最宠爱的杨贵妃能吃到最新鲜的荔枝,令人从数千里以外的茂名以快骑驿送,一路毙马无数,引起众怒,丢掉了皇位不说,还差点葬送了大唐江山,犯下了最美丽也最凄惨的历史性错误。这有杜牧最著名的诗句为证:“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吃了新鲜荔枝的杨贵妃,保养了自己的性感和美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茂名市作家李一锋创作的粤剧《妃子笑》,以高力士向杨贵妃送家乡荔枝为主线,真情演绎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这段凄婉而浪漫的故事。




5、最有文化内涵的水果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蔡襄编成《荔枝谱》一书,对包括荔枝的品种、地理颁布、栽培、品种特征、产地、优劣、营养功能、采摘、加工方法和在国内外贸易的情况等,都作了空前详细的叙述。他被诏入京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时,曾将《荔枝谱》进呈仁宗御览,后刻印成书。据英国李约瑟博士编著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考证,蔡著是现存的问世时间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水果专著,堪称世界上第一部果品分类学著作。此书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并流传于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蔡《谱》的带动下,此后有人陆续编成十三部44卷(篇)《荔枝谱》。当代权威学者彭世奖、黄淑美先生据此编成的《历代荔枝谱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5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达50多万字。前些年,茂名市委政研室曾会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一批文史专家将其译编为白话文,长达百余万言。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历代文人雅士无不对荔枝如痴如醉,他们歌咏荔枝的诗文成千上万、汗牛充栋,没有任何一种水果受到过如此之多的文人雅士追捧。几乎所有最著名的古代诗人都有咏荔名作传世,如唐代的杜甫、白居易、杜牧、韩偓、徐夤、薛涛,宋代的曾巩、苏轼、陆游、杨万里、黄庭坚等。近代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1864~1912)所作的《荔枝》组诗竟然达百多首,其故居(广东梅州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屋后至今尚有其手植的大荔枝树12株。无独有偶,当代最伟大的画家齐白石的荔枝图也有一百多幅,在他96岁的时候还在画。更有甚者,他临终时的画室墙上悬挂的却是一幅1936年画的《荔枝篮图》。可见,荔枝于丘逢甲和齐白石,可以说是魂牵梦绕,终其一生。其中奥妙,除了荔枝无与伦比的美味,更是附丽于荔枝的文化魅力使他们欲罢不能。






6、最能给人带来好运的水果




五代十国时的梁嵩,在皇宫举行的殿试中,作了一首《赋荔枝诗》,被钦点为状元。诗文是这样写的:“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橘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诗中的佳人指杨贵妃,她喜欢吃荔枝,而荔枝又偏偏生于岭南。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说的虽是荔枝,而其深意却是说如果我梁嵩得到皇上的栽培,会是人间第一。可能是他的才思敏捷和“我辈不出,奈苍生何”式的内在自信,引起了皇帝的兴趣,皇帝一高兴,就点他为状元了。




荔枝本来就有大吉大利的寓意。齐白石的荔枝图多以此为主题:一是和树画在一起,表现佳果的自然原貌。二是和同样有吉祥寓意的果实和动物画在一起,表现更广泛的美好追求和希望。三是把荔枝从树上摘下来放在篮筐里一起画,寓意“得利”。2011年秋,在都市联盟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一张5.6平方尺的荔枝画以1840万的高价成交,引起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关注。此前的2010年,该画在上海拍到600多万。过了600天就涨到1800多万,平均一天涨两万!可见,买荔枝(画)确有大得利、利盈满筐之效!所以,吃荔枝是必须的;买点荔枝画也是可以的。




7、最具美容保健功效和营养价值的水果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据说她小时候虽说是个美人胚子,但皮肤不怎样。后来因为非常喜欢吃荔枝,渐渐的,她的雀斑消失,皮肤变得白里透红,脱胎换骨变成冰肌玉骨、如花似玉的佳人。
     
根据现在的科学研究,荔枝的美容作用是有依据的,荔枝含糖、蛋白质、柠檬、果酸、维生素C以及磷、铁等,最重要的荔枝活性成分有皂素、单宁、花青素等,可抑制胶原蛋白、弹力蛋白与透明质酸的分解,避免皮肤产生皱纹、松弛等老化现象,以及抑制酪胺酸酵素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让皮肤健康、面色红润。这当然是所有爱美族所梦寐以求的。


相传,唐代杨贵妃不但对荔枝情有独钟,而且对荔枝酒也十分喜爱。“贵妃醉酒”的故事娓娓动人,但鲜为人知的是,杨贵妃平生最爱饮的酒之中,就是荔枝酒,而这荔枝酒当时正是在茂名浮山岭(今根子镇)酿出的。




8、最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水


荔枝原产于华南茂名等地,直到中华民族不断开发岭南,它才逐渐为中原人所知。自称“蛮夷大长老臣佗”的南越王赵佗归汉,以鲛鱼、荔枝作贡品献给汉高祖,荔枝才正式为内地人所知。可见,荔枝在我国历史文献上第一次亮相,就是一个标志着国家强大统一的吉祥物,高端大气上档次到了极点。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汉武大帝对荔枝格外青睐,曾建“主题公园”移种荔枝。据载:“汉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可惜水土不服,最终徒劳无功。这样的事,荔枝的极品粉丝宋徽宗也干过,不过他吸取了教训,改为把茂名已开花挂果的整株荔枝栽入盆中,再壅土运送到开封皇家后花园,明显有造假嫌疑,可谓用心良苦。他还为此赋诗一首(《宣和殿荔枝》)大加显摆:“密移造化出浮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对荔枝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历代文豪们从来不吝啬好词儿,什么“卓然第一”、“仙也,佛也”、“果中王”也,不一而足。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首开咏荔先河,用以赋陈上林苑的华丽。王逸的《荔枝赋》是最早对荔枝作审美关注的文本:“皮似丹罽,肤如明珰,润侔和璧,奇逾五黄。仰叹丽表,俯尝佳味,口含甘液,腹受芳气。兼五滋而无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可谓极尽具象描摹赞美之能事。蔡襄《荔枝谱》形容荔枝“名彻上京,外被夷狄,重于当世,是亦有足贵者。其于果品,卓然第一。”宋珏《荔枝谱》序更说到,荔枝是水果中的神仙、大佛,实在是没有一种东西可与它比拟的:“荔枝之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明朝诗人陈仲溱形容荔枝是“果中称异品,色味世间无。遇夏香尤盛,经冬叶不枯。”还拿其他水果作比较:“杨梅真作仆,龙眼合为奴。”意思是别说杨梅,它只能作你的臣仆,不提龙眼,它只配是你的家奴。李时珍以古代最权威的药学家、美食家的尊贵身份,也在《本草纲目》中一锤定音:“果品以荔枝为贵”;丘逢甲更赞曰:“紫琼肤孕碧摇浆,色味双佳更带香,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




9、最“讲政治”的水果




杨贵妃嗜荔与荔贡的历史典故,开辟了荔枝纳入文学书写时最“讲政治”的一种模式。唐玄宗为迎合杨贵妃喜食荔枝之嗜好,密诏高力士从老家茂名进贡荔枝,可谓好色而远德。因为这段典故,使得荔枝风味被系于国家治乱,常被借用于讽喻时政、劝谏君上。如杜甫的《解闷》组诗:“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张祜的《马嵬坡》:“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钱珝的《蜀国偶题》:“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将咏荔诗拔升到“讲政治”最高度的当属苏轼,请看他的《荔支叹》:“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诗人胸怀苍生,斥荔枝为乱世尤物,简直要除之而后快。待到他被发配到广东,则立即被这尤物所征服,情不自禁地为能吃到鲜荔而乐不思蜀。


     


不过,到了现代,荔枝的“讲政治”,又回复到了汉初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抗战初期,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塞北抗击日寇进犯。某次胜仗后,是时酷暑炎热,他拿出广东茂名友人送给他的荔枝干果,分给麾下的将士品尝。吉将军慷慨激昂地说:“日本曾在小学教科书里别有用心地说:中国广东盛产美果荔枝,大大的好吃,你们长大后定要去尝尝鲜。我们中国人要打败日本侵略者,誓死保卫地大物博的中国。”将军还当场赋诗一首:“荔枝好吃国人享,岂容倭寇抢先尝。热血盈腔戍塞边,卫我中华无惊恙。”你看看,美味的荔枝竟然成了小日本教唆青少年侵略中国的诱饵,因而也成了我抗日志士英勇杀敌的动力!可见,荔枝的“讲政治”,真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10、最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水果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北方人士视为畏途。然而受荔枝的吸引,不少人乐而忘返。唐代诗人郑谷说:“南荒何所恋,为尔即忘归。”宋代诗僧惠洪有诗:“天公见我流涎甚,遣向崖州吃荔枝”。苏轼更有无人不知的赞荔名句。由此联想到,我们如果真能大力发展荔枝文化,把沉睡在历代多达十多部的《荔枝谱》中的文化珍品统统发掘出来,融入到每个茂名人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对外宣传中,让每一个吃到茂名荔枝的人都能一边品尝美味,一边想起关于荔枝的优美典故和传说、脍炙人口的诗词文化;让每一个没吃到茂名荔枝的人都觉得这辈子白活了,千方百计也要带全家到茂名来一饱口福。如果有数以十万计的外地人都要到茂名来吃荔枝,荔枝哪还有保鲜难的问题?茂名的旅游业不也大发了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也多了一条路径吗?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