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精华

分享

有关高州冼太庙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高州冼太庙,也称高城冼太庙,位于高州市区文明路东侧冼太文化公园(原潘州公园)北面,是目前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冼太庙。庙包括三祠(潘仙祠、昭忠祠、冯公祠),浑成一体,统称高州冼太庙。《高州府志》载:高州冼太庙“位于府城之东的潘坡 上”,此庙前身原在旧电白县城(即今长坡镇旧城村委会),为隋朝大业年间兴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高州知府石简倡建高城冼太庙,成为高州众多冼太庙中,唯一由官府创办的庙宇。明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同治年间先后重修。高州冼太庙原主体建筑共三进,总进深49.5米,总面阔13.4米,建筑面积663.3平方米,分前殿、中殿、正殿。原大门外有围标二条,石狮子二个,石船一艇,丹灶一个,均已失传。明万历《广东通志》和清光绪重修《高州府志》,对历次冼太庙的建设、修葺和 祭祈均有详细记载。该庙正殿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顶脊灰塑双龙戏珠等饰物。庙内《冼夫人记》碑、《恭谒冼夫 人庙书》碑等碑刻,保存完好。高州冼太庙是府官为纪念和弘扬冼夫人“保境安民”、“爱国爱乡”的精神而兴建的,有庙产和经费来源,春秋二祭从“均平”两税中拨出银两,置办物品供祭。每次祭奠均由府(知府)、县(知县)主祭。新中国成立后,该庙曾一度改作幼儿园,“文革”期间,冼夫人像被毁,庙内物资大部分散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省市、县(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各界人士踊跃捐资修葺,该庙得以重光。庙内雕造于清同治年间的玉香炉,亦已由私藏居民完璧归庙。两尊冼夫人雕像,一大一小,大者由雕塑师与机械师仿原像设计,施以巧艺,使之能坐能立,供人瞻仰。1990年12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高州冼太庙重修,由高州市历史名城保护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实施。该次修葺,由华南理工大学邓其生教授设计,仍以土木结构为主,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1992年8月动工,1994年12月,修葺工程竣工,并立重修碑记。

  高州市人民政府投入巨资,对高州冼太庙进行扩建,使高州冼太庙真正建成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高州冼太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底,“冼夫人信 俗”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高州市人民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按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省文化厅批复的建设方案,维修了冼太庙东面的潘仙祠,使之与冼太庙形成方正的一体。复原高州冼太庙西面的昭忠祠,并将其建为冼夫人纪念馆。增加第四进冯公祠等建筑。拆除市科技局旧办公楼,扩建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0多人的冼夫人文化广场;建铸了一座高7.68米的冼夫人骑马铜像;修嵌了一幅长55米、高5米的冼夫人生平事迹红沙岩壁画;修建一道长45米的冼太文化公园书法长廊;修筑一堵长200米的仿古围墙和约30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拓建了一个I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以上几项工程于2009年春节前竣工,大大改善了冼太庙内和冼太文化公园的环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的高州冼太庙主体建筑为三间四进,总面阔13.4米,进深62.2米,建筑面积833.5平方米。现在大门口外有两个1.18米高的石狮子,有3.38米高的花岗岩浮雕蟠龙石柱二条和两边每边一个石鼓镇守门前。大门上刻有石雕楹联:“朝三代维护江山一统,辖八州抚绥民族融雍。”庙整体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斗拱飞檐,装饰华丽,运用彩绘、堆塑、雕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貌。

  彩绘:主要是壁画。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每幅内容表现一个主题,连续彩绘于各殿墙檐的顶边,计近百幅。在中殿墙檐壁画中,明清两代交迭绘制,形成特殊的多层绘画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堆塑:主要是脊饰。前、中、正及后殿均有脊饰,其内容有双龙戏珠、双鲤跃龙门、冼夫人故事等主题造型,这些堆塑作品构思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雕刻:主要有石雕、木雕两大类。石雕有十二生肖栏杆、立体龙柱、大门抱鼓、雌雄坐狮等。木雕有吉祥屏风、百花落地罩、哼哈守门将、瓦桅裙边、冼夫人坐像等。庙内有《冼夫人记》、《恭谒冼夫人庙书》等碑刻,庙内有雕造于清同治年间的玉香炉。这些雕刻作品,均采用传统工艺,表现传统的民族艺术,端庄古朴,深受群众喜爱。

  冼太庙的木雕,贯穿了装饰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二进屋檐悬挂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同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的用香樟木制作的“冼太庙”浮雕牌匾。第三进拜亭上方有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的题匾“巾帼英风”。第三 进的拜亭上有一条用深浮雕技术刻就的“百鸟归巢” 横梁,百鸟色彩不同,且各有风姿,画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的特点,构阁別致,栩栩如生。横梁上方有一块用阳文雕刻的“冼太庙”牌匾。这是以广东著名书法家关晓峰亲笔的隶书刻制的。三字古拙刚劲,不少游客都喜欢在此牌匾下拍照留念。

  冼太庙正殿明间内,置有冼夫人坐像。中间端坐于龙椅的是冼夫人雕像。雕像有两个,大的固定在庙宇殿堂内;小的是行宫像,出巡时可抬着游行。大像设计科学,按动机关可自行站立,自行坐下,自行伸手,自行缩手,信众可为她更换衣裳。这种设计使观众感到特別亲切而奇妙。在冼夫人坐像两旁站立的是冼夫人两个贴身侍卫,一个叫木兰,替夫人执掌宝剑;另一个叫曹娥,为夫人保管帅印。她们二人时刻跟随左右,分立两旁。正殿两旁,还供奉有跟随冼夫人南征北战的“五虎将”(甘和、盘石、陈善、廖胜、祝兴)及长史张融的塑像,神像不但高大威猛,而且显现出“烈魄昭昭,五将声威扬岭海;忠魂赫赫,一师睿智尚英贤”的气概。这件塑像无论从造形或是着色、贴金等,工艺都属上乘之作。

  冼太庙的第四进(即冯公祠)供奉有冯宝与冼夫人并肩而坐的塑像,左右两厢还有冼夫人儿子冯仆和孙子冯盎的立像。这些都象征着民族的闭结与融和,也显示出“百载功名,隋唐史册存英气;阖家义勇,父子边陬著大忠”的精神。

  中殿次间墙壁上,镶嵌有十数件明清碑刻作品,书法形式有篆、楷、隶、行、宋等五体。原全闻政协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中闰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用香樟木制作的“冼太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的“巾帼英风”浮雕牌匾,分别悬挂在中殿及后殿的正上方。这些碑文如实地记载冼夫人的生平及历史功绩,既是研究冼夫人的实物资料,又是书法艺术珍品。

  冼太庙后殿(第四进)是冯公祠,供奉冼夫人与其丈夫冯宝并肩而坐的塑像。冯公是冼夫人的丈夫冯宝,是北燕王冯弘后裔。冯宝之父冯融任南朝梁朝时罗州(今化州)刺史。冯融用中原汉族的文化意识开导南越民族,使人民安居乐业。梁武帝大同元年( 535年),冯融为其子迎娶高凉俚族大首领冼氏女为妻,冯宝任高凉太守,冯冼联婚,促成了汉族高级地方行政长官与俚族大首领的政治联合。在冼夫人的大力协助下,冯宝与冼夫人互相支持、共同治 理高凉,朝廷从此也得以顺利推行中央政令和先进文化,实现民族团结、融合。冯氏父子成为6世纪岭南安定团结、社会发展繁荣的开拓者。隋文帝为激励后人,追封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

  冯公祠是单进建筑,正殿前面为大天井,两边有回廊,廊端与冼太庙正殿次间相通。冯公祠内设冯宝夫妇坐像,群众称之为和合神。青年男女遇到难解的烦恼事时,都喜欢到冯冼坐像前细语倾诉,以求得冯冼夫妇不朽灵魂的帮助。据说还挺灵验。这种冯冼庙宇统建为一体的建筑布局,在冼庙建筑群中罕见。

   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是6世纪时期岭南百越族女首领,一生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功绩卓著,被周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更被民间尊称为“岭南圣母”,在广东、海南、东南亚等地有广泛影响。后人为纪念冼夫人而在各地兴建了许多冼太庙,仅在茂名地区就超过300座。

  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受到历代皇朝的大力褒奖和百姓的顶礼膜拜,还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高城冼太庙收藏了大量关于冼夫人的诗词歌赋、楹联、画作。其中曾任清代兵部、工部左侍郎杨颐写的柱联和驻美国、古巴、秘鲁三国大使的陈兰彬撰写的广东第一长联(全联共236个字),令冼夫人一生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跃然纸上:“一郡主君,雄州独据,部落百粤苍头,想当年,般般效顺输诚,佐梁朝,辅陈室,匡隋氏,常训孙子孙云:我事三代主,惟用一好心,忠肝义胆,发出纬地经天,荡寇除氛,树成丰功骏烈,请试勤披汉简,更任远览鼎钟,曾几见娘子将军,胸藏豹略,安车绣幰,职干虎臣,合一身论德,而颂不缀工,统数世书勋,而笔无停史;

  万家香火,金像庄严,庙享千秋血食直至今,赫赫威灵显应,扶社稷,护国祚,庇民生,叠奉帝诏曰,予嘉乃丕绩,封尔太夫人,春褕冬蒸,常使令官主祀,笺题石刻,时传岭海讴思,闻尝仰溯元宗,每为静搜神记,真可以竹林水月,救世观音,渤海慈航,济人圣母,运两大元功,而天将比寿,普四照恩泽,而日可齐光。”

  清代曾任国史馆编修、兵部、工部左侍郎的高州人杨颐,撰冼太庙柱联一首:
绣幰宣猷海邦中圣母建桓文事业;
采豪承佑天阙下鲰生觐尧舜光华。

  被誉为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学者和教育家,他在担任高州知府期间(1569年)创办了“南岳书院”(即高州中学前身),藏书丰富,为当地培育了大世人才。他的著作主要收入《明史》、《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著名典籍中。以下是其所作《冼夫人庙》八首:

(一)
蕞尔高凉墟,诸夷集胞络。
何哉一蛮妃,将兵如卫霍。
相传百战功,不负三朝托。
天风鸣海涛,犹疑鼓吹作。

(二)
昔闻木兰女,忠孝两不渝。
岂及冼夫人,名高绩尤殊。
木兰代父戍,功成仅完躯。
夫人代夫将,戮力扶皇舆。

(三)
将号万人敌,兼长古所难。
高州女剌史,奋颜何桓桓。
一代叛臣谋,反侧旋自安。
十人故有妇,岂必皆巍冠。

(四)
中原累新主,南越恃斯妪。
传檄无二心,肤功矢自树。
顽凶荡以除,百蛮皆内附。
父老殊晏然,何须长卿谕。

(五)
冯家本外臣,受号匡王国。
犀杖持效忠,绣幰锡裒德。
赫赫谯功封,玺书见优特。
一节忠三君,丰碑永堪勒。

(六)
仓皇哭陈主,慷慨迎隋师。
大统自新故,偏国持安危。
平蛮功已高,赐邑固其宜。
名将忍巾帼,笑杀高凉儿。

(七)
文笄束兜鍪,姣服冒犀甲。
幕府开九真,军符凛三狭。
功载隋梁铭,威仍岭海压。
精灵俨至今,血食安祀法。

(八)
洗氏骨已朽,百越犹英声。
我来剌其郡,桴豉时一鸣。
群丑虽渐削,何当遽销兵。
神其眷故土,荡涤蛮烟清。


  高州冼太庙是冼庙系列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

  冼夫人爱国安民的精神在广大民众中已逐渐形成了一种信仰。每逢农历初一日、十五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太诞辰日,高州冼太庙门庭若市,挤满上香拜祭的人。在百姓中,既知冼夫人是人,又认冼夫人为“神”。说她是人,她不仅是一代圣贤祖先,更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是国家、民族的女英豪。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一次民族工作会议上称赞冼夫人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参观高州冼太庙时,称赞她“乃是我辈及后人学习的楷模”。说她为“神”,除了历代皇帝给她的封赐外,神界也给她戴上“太极武后元君”、“南天圣母”、“高凉护国”等光环。人们为了趋吉避凶,消灾解难,不光靠“关公”和“康王”了,也可借助最具权威的地方神灵来庇佑,因此,冼夫人正顺应了人们的这种精神上的需要而变成了“神”。冼夫人是最贴近普罗大众,植根在百粤大地的一个无处不在,保境安民,有求皆应的灵验之“神”。冼夫人在海内外作为信仰之“神”亦已传承了几百年。历史证明,这种信仰之“神”有利社会的和谐安定,有利群体互谅精神的渗透,有利群众心态的调适,也体现了群众中守望相助、精诚团结的向心力的凝聚。所以说冼夫人这个“神”,在海内外为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人民之间的谅解起了亲和力的作用。

  高州冼太庙南迁至现址已470多年。几百年来,人们均以此庙为最正宗。马来西亚在酋都吉隆坡北区增江,兴建了一座规模和外形均与高州冼庙相似的冼太庙。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各族有各族的信仰和尊神。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曾发生过严重的种族冲突,马来族和华族展开了残酷的械斗,死伤惨重。后来他们吸取了血的教训,认识到在多种族的社会里,种族间必须互相谅解,和睦相处,友好亲善。 因此便派老侨胞陆兆熊于1962年6月返高州,到高州冼太庙,通过 “引香”仪式,恭迎“冼夫人”到马来西亚。十数日香火不断,持续南渡,才把“冼夫人”接到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增江,让冼夫人“民族融和”的精神在马来西亚广为传播。几十年来,冼夫人精神已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民族融洽,使马來族与华族出现团结友好、共同发展,安定祥和的新局面。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放改革以来,马来西亚茂名籍的华人、华侨,每年都组团回高州冼太庙观光、参拜,冼夫人的精神已在马来西亚华族中扎下了根。香港冼氏宗亲会、冯氏宗亲会也曾数次组团回高州寻根问祖,他们都认高州冼太庙乃他们宗根所在。冯氏宗亲会还捐助了8万港元修建冼太庙前殿。他们都尊称冼夫人为“祖婆”,并笃行其爱国亲民、敬宗睦族的遗训,提出“社稷百姓,宇宙万邦,谦虚互勉,和谐共处”的主张。正如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丁扬忠教授为高州冼太庙所书的题联:
“是人非神,千秋景仰;亦人亦神,万代馨香。”

  高州冼太庙是总书记亲临视察并高度评价的庙,是历经千年而香火逾加鼎盛的庙,是受历代皇朝、士大夫和老百姓崇敬而顶礼膜拜的庙,是内外馨香、飘洋过海传播中华文化的庙。

已有(2)人评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8-7-21 23:49:20
冼太保佑!
呐,是风呢 发表于 2018-7-22 10:13:39
冼太庙了解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