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精华

分享

我市打造“四有”产业扶贫格局让贫困户稳定脱贫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了解毕节扶贫经验时批示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产业联动造血式扶贫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抓手,成为保障脱贫实效、高效、长效的重要举措。

图:专业技术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技术支撑。

新时期脱贫攻坚打响以来,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系列部署,在省、茂名市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单位、珠海市、茂名市帮扶单位尽心尽力尽责的帮助下,我市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各部门责任,按照“1+N”产业发展思路和“镇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带动主体、人有增收项目”的“四有”工作要求,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和联农带农工作,构建产业扶贫新格局,从根本上破解产业扶贫到村到户不够精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同质化等问题。

同时,我市制定印发了《新时期精准扶贫重要政策措施市级分工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将扶贫部门资金、移民搬迁产业配套资金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产业项目资金向产业扶贫倾斜。每条省定贫困村安排资金10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


图:广东绿杨农业有限公司发展产业扶贫,带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我市支持到户发展产业专项扶持资金35630.6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资金1229.1万元。2163户在家务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帮扶项目覆盖率达100%。在全市建成了257个特色产业扶贫基地,辐射带动农户23889户94628人,其中贫困户2702户9998人。

在家务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并签订产销合同,实现贫困户致富增收有带动主体。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推进资产性收益扶贫,实现贫困户人人有增收项目。2017年我市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6年增加2467元。预估2018年我市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平均收入超10000元。

镇有主导产业
依托优势,发展一镇街一主导产业

各镇街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依托本地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立足东北部是山地、中央腹部是丘陵、西南部是台地及平原的地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

我市依托东北部地区生态优势和东部、西南部地区农耕文化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特色农业集聚发展。目前,初步形成粮食、荔枝、龙眼、香蕉、南药、北运菜、罗非鱼、生猪、蛋鸡、鳄鱼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种养总面积超过250万亩。同时,抓好水果品种改良和调整,正在推进10万亩黑叶、白蜡荔枝嫁接换种,换成妃子笑、鸡嘴荔、井岗红糯、岭丰糯、冰荔等优质荔枝新品种。

为进一步做大荔枝产业,我市在荔枝主产区根子镇、分界镇,主动对接上级相关农旅项目,将国家级大唐荔乡田园综合体、茂名市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项目等项目规划多规融合,整体实施,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推动乡村旅游。目前,省级农业产业园25个项目中,有7个项目动工建设,总体建设推进顺利。

对于有一定农业产业基础的镇,如石鼓镇的罗非鱼、大井镇和曹江镇的蛋鸡、云潭镇的番薯、新垌镇的绿茶、泗水镇的北运菜、根子镇的荔枝、分界镇的鳄鱼等,引入农业企业、社会资本,对原有产业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成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如,新垌镇形成“1+3”农业产业结构,即以新垌绿茶为主导产业,南药、养蜂、高山茶为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全镇贫困人口。又如,有特色产业优势的,打造分界镇鳄鱼小镇、根子镇荔枝文化小镇等。


图:省高院在帮扶新垌镇长流村工作中,发展林下生态养蜂和养鸡项目,启动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高州市蜜缘生态养蜂专业合作社”。

在库区镇,我市侧重大力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出台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林下种养进行奖补,激发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目前,库区镇林下种植益智、春砂仁、藿香、石斛等南药面积2万多亩,从业户2000多户;林下养蜂面积2.5万亩,养蜂专业户312户,共2.06万箱蜜蜂,年产量412吨。

在发展新业态方面,在东北部,重点推进长坡县域副中心旅游区、马贵高山草甸运动小镇、深镇仙人洞景区、双龙山生态养生旅游区、双罗山景区等生态养生景区建设。依托区位条件,将景区景点、现代农业基地、历史建筑等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东南线、中线、西线、北部环库区,即“三线一环”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覆盖34条村、22个景区景点、13个现代农业基地。

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促进了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目前,我市有农村电商经营主体500多家。去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荔枝9300吨,交易金额3.34亿元,约占茂名荔枝电商销售量的一半。有主流快递企业28家,覆盖全市28个镇街的快递网点130多个,有邮乐购、京东、乐村淘等村级服务站点500个,已覆盖8成以上村社区。

村有产业基地
因村制宜,建设村级产业扶贫基地

我市结合“一村一品”工作,整合一定规模的土地,通过上级扶贫资金、各级帮扶单位扶贫资金及社会资金,在省定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较集中的区域建成至少一个种植产业扶贫基地,最大程度地吸纳贫困群众从中收益,促贫困村、贫困户增收。

根据气候条件,引导当地村民引进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百香果、番石榴、火龙果等优良品种。百香果种植是珠海市扶贫工作组在我市各个贫困村主推的产业项目,39条省定贫困村建成48个基地,种植总面积超5000亩,辐射带动农户4523户15830人,其中贫困户1423户4981人。

图:我市产业扶贫基地辐射带动农户2万3千多户9万4千多人。

去年初,我市将发展南药种植工作列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决定事项,除了在库区镇发展林下种植外,还在平原地区,如石鼓、沙田、镇江、宝光街道等镇街道新发展种植何首乌、益智、广藿香、三叉苦、两面针等南药。经过引导,全市南药种植总面积发展到5.5万亩。

目前,全市建成龙眼、火龙果、百香果、番石榴、益智、蓝莓、释迦等特色产业扶贫基地257个,辐射带动农户23889户94628人增收,其中贫困户2702户9998人。

户有带动主体
建立机制,力促带动主体联农带农

我市采取“农业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等模式,落实每个贫困户与带动脱贫致富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签定产销合同。

近年累计投入约2亿元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59家农业龙头企业、11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辐射带动13.7万户农户增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落实到了产业项目就业。数万名农民实现在家门口上班。


图: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马贵高山草甸运动小镇。

在抓致富带头人工作方面,抓好带头人培育工程,对带头人和有志创新创业的人群开展针对性培训,并依据相关政策给予多方面支持。我市首批领到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有149名,还涌现了全国人大代表(农民类代表)温锦玲、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朱焱宗等一批先进典型。

去年上半年,我市选择3个省定贫困村和其他4个扶贫任务较重的村进行试点启动“三变”改革工作,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采用出租土地、房屋、扶贫资金量化入股等方式,实现脱贫收益。试点村有劳动力贫困户都融入产业项目或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现了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的目标。在示范带动下,各镇街积极打造镇级“三变”改革项目,优先把贫困群众吸纳进来,建立起长效机制,使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人有增收项目
因人施策,做到人人有增收项目

我市通过自主发展种养业、基地务工、转移就业、公益岗位就业等多种模式,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业创业,实现所有贫困户都有脱贫增收项目。

各镇街根据实际出台了奖补方案,对贫困户发展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进行奖励补助。制定《高州市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政府贴息小额授信贷款,获取信用贷款。去年全年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资金额1484.6万元,成功扶持519人创业,带动1252人就业。

图:佳都制衣有限公司“扶贫车间”。

市、镇、村层层开展产业扶贫政策业务培训,市扶贫办委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到全市27个镇街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849人次。组织镇街农办到村开展农业技能培训,与帮扶干部一起,到村入户进行政策宣传,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目前,已动员2700多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

在镇级主导产业、村级产业基地,优先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针对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但因年龄较大、身体较差、行动不便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者,吸纳他们到农村保洁、护林、保安、护水、护路等辅助性就业岗位。目前,有400多名贫困户在辅助性岗位就业。   



来源:好心高凉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